作者17岁前从没上过学,通过自学考到学士,获得剑桥奖学金攻读硕士学位,远赴哈佛游学,再获得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。或许你的第一感觉是,这是一本抨击传统教育制度,探讨在家自学利弊反思的自传。大错特错。
作者17岁前没上过学,那是因为她生长在一个极度dysfunctional的家庭。个人感觉华文翻译的“问题家庭”,“家庭缺失”都无法形容她那恶劣的生长环境。出生于一个笃信摩门教的家族,怀疑患有躁郁症(Biopolar Disorder)的父亲不仅是摩门教极端份子,而且反政府,拒绝学校拒绝医院,相信阴谋论相信千年虫末日,在家中囤积大量武器、粮食和燃料。作者是家中7个孩子最年幼的,早期连报生纸,身份证都没有。妈妈是个对丈夫绝对忠诚的女人,熟悉草药,使用匪夷所思的偏方医疗,从一开始弹指感应癌症到最后能远距离感应别人身体状况。兄长经常对弟妹拳打脚踢,是个善于操纵人心的可怕角色。
作者家里的读物,都是圣经,和一本被其中一位哥哥翻到烂的百科全书。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认识,都是来自父亲的各种扭曲的想法和狭隘的知识。印象深刻的一幕,是作者在大学历史课上,指着“holocaust”问导师这是什么字。随着她接受的教育越多,与家人的隔阂越深。父亲坚信女儿已经走向邪恶之路,在根深蒂固的观念下,还有失常的思维与判断力,已经容不下这个背叛他的女儿。在家人不断拒绝、威逼下,作者最后正式与这个家庭切割关系。
作者的故事,让我想了好多:
- 家庭对教育的影响,到底有多重要?作者的经历,显然推翻我一贯的想法。
- 虽然没上学,为了要看懂圣经,作者是识字的。根据作者的说法,圣经内容(摩门经、摩门先知的演讲文字记录)都极为生硬、难懂、抽象,但她看着看着就习惯了。或许从小培养的语言理解能力,是促使她成功摆脱宿命的因素之一?
- 作者走出这样的家庭,在学术上发光发热,如果不是天资聪慧,她有可能办到吗?
- 她的家族后来是富裕的,原因是母亲的另类草药能量疗法,居然神迹般让严重烧伤面目全非的父亲好好的活下来而名声大噪。除此以外,他们一家还经历两次车祸、无数次的严重的脑部、脚部、手臂受伤,最后都在没有接受手术治疗的情况下复原。信仰的力量真的那么神奇?
- 作者在与父母亲正式切割关系之前,遭受巨大的精神压力,甚至被哥哥虐打后还一直维护他,串改自己的记忆来合理化事发情形(就像她父母一样)。读者如我,自然觉得早就该义无反顾离开了,但很显然,与生活了17年的家庭切割,仿佛就与自己大部分身体、思想的切割,掏空了,人还剩下什么?
不同的人肯定会对这本书有不同的读后感受。因为我正好处于探讨孩子教育的阶段,所以对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:在教育路上,孩子对事物的内置求知欲望才是最大最重要的驱动力,跟怎样的学校怎样的体系或许关系真的不大。家长要面临真正最大的挑战,是如何激起孩子自发学习的动力,并持之以恒,这才是一门高深学问。

